NCKU M.Arch II 2016
後都市物聯網絡探討-以高雄美麗島捷運站為例 我們也可以說,現在的都市還未經歷物聯網時代後所造成的突破。物聯網的崛起,造成了新型態城市網絡空間的重新組成,此設計以社會學家Michel Callon「行為者網絡理論」探討,並以高雄美麗島捷運站為例,透過捷運站周遭的事件與活動,重新設想後物聯網絡車站的型態。 關鍵字:Actor Network Theory、Event、Cross-programming、物聯網
Go to link即時城市-人與環境的動態調節器 以台南市作為設計基地切入,思考台南城市在劇烈變 化所帶來的影響,藉由2017台灣設計展的機會,規劃一 系列城市空間、藝術、科技的展覽,以置入都市中的互 動裝置讓人意識到環境正面臨的問題及嚴重性。 關鍵字:智慧城市、環境數據感測、互動設計
Go to link向晚的迷途指南 三個此區使用的客體:國小生、尋芳客與 玉市的互動,共存於台中市的合作大樓。 如同一塊矗立在台中市城市裂隙中的風 動石。此地微妙的恐怖平衡,正因彼此的 懼怕與不了解而逐漸走向傾頹;要如何以 現有之姿態,建立起更穩固的互動法則, 並且不讓此地的記憶與歷史成為被「都市 」人誤解的危險之地,便是我所想探知課 題,建立此地「生活地圖」的指南,並縫補 這城市裂隙中的一小塊缺角。 關鍵字:不和諧相處關係、都市沉積岩、救 贖、記憶點製造、時間
Go to link以參數化設計探討環境中Pattern並重組 構-以海浪為例 自然界中存在的動態平衡(如:海浪),具有 觸發機制的臨界點,可藉由小幅的改變形 體去完成平衡,當超越所能承受之極限便 崩解,以參數化思考空間、構築、材料所能 創造建築的動態平衡可能性與連續性的 表現。 關鍵字:動態平衡、臨界點、參數化設計
Go to link永久驛站-魚塭地景的再寫與改造 台灣沿海養殖漁業自荷據時期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 在現今面對全球海洋漁獲枯竭、人口激增所帶來的糧 食需求下,第一級產業的永續經營更顯得極其重要。本 設計針對環境議題與當下魚塭產業結構,嘗試勾勒出 具台南七股當地記憶,同時也能適應未來環境變遷的 地景輪廓。 關鍵字:永續經營、魚塭、產業地景
Go to link與自然的七種關係 建築空間的發展往往伴隨著材料與工程技術上的進步 而演變。本論文在數位製造技術(3D列印)背景下,結合 人工土壤(PU發泡材料)與空間桁架系統發展出輕質、 具備結構性、突破種植角度限制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 需求發展自由型態之複合材料栽種系統。透過新型態 栽種系統我們重新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且衍伸出7 種空間原型:融合、模糊、內外、角度、寄生、藏入、填補。 關鍵字:自然、人工土壤、數位製造
Go to link家的老化過程/高齡者居住環境探討-以台 南市銀同里為例 「在地老化」主張讓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下安養老年,高齡者的住宅應該要能順應老化過程逐漸變動。銀同里擁有豐富多元且具計畫性的社區活動,社區內的老人家時常透過里長的號召聚集在一起,舉辦銀髮教室、長青食堂或保健運動等活動。透過一系列觀察研究,本設計將提出一份改造計畫,並且利用系統家具的設計概念,依據老化三階段: 健康期、障礙期、臥床期各有不同的配置及與社區互動方式。 關鍵字:在地老化、高齡者住宅、中介空間 、系統家具
Go to link感知-以氣體交換探討人與自然環境之共生關係 人的感知能力,因處於規律的生活而逐漸被消磨。然而 每個人內心都存在一個慾望,離開熟悉的都市環境,透 過某種方式回歸自然,除了在過程中挑戰個人體力及 意志力的極限,也試圖重新強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 係,並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 關鍵字:感知、氣體交換、高海拔森林
Go to link雙層構造系統-木質構造與鋼筋混凝土構造複合構法 研究 以木構造發展雙層結構系統的外層構造,將現有普遍 RC構造建築作為內層構造做為出發,由屋頂連續至立 面形成雙層構造系統,打破雙層帷幕系統一百五十公 分內的隱形規則,改以建築外周區定義以外牆中心線 起算五公尺深度作為外層構造寬度,結合雨水截留設 計減緩都市洪水逕流量造成之淹水問題,同時面對熱 環境議題達到隔熱效果加強。 關鍵字:雙層構造系統、複合構法、排水系統、隔熱系統
Go to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