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
The Venice Biennial 15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Taiwan Exhibition
07
2015
Dates: 15/07 - 14/08
Location: 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蓬萊。Tension
“We would like to show that in the permanent debate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re is not only need but also room for action”.
- Alejandro Aravena,2015
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的亞熱帶島嶼,山河清麗, 物產豐富,許多人喜以《山海經》等古籍中 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雅稱台灣。在地質 新生代時的「蓬萊造山運動」形塑了今日台 灣的主要形貌,花東縱谷則成為造山運動的 交會介面。
進一步說,係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 塊之造山運動擠壓而形成,菲律賓海板塊沒 入歐洲大陸板塊之下並產生質變,而歐亞大
陸板塊的隆升造就了島嶼上的主要山系-中 央山脈,同時亦為東亞地區海拔最高的山脈。 山岳與海洋便是這座島嶼的本質。而從海底 併發而成的高山與陸地,便是藉由板塊與板 塊之間的之推擠、錯動、交疊、隱沒、隆升, 而形成壯麗的景緻,而至今仍不斷地進行造 山運動,不斷成長與變化。
其實,當前的台灣仍不斷進行另一種抽象的 造山運動-各種領域之間的競合、交疊與堆 積。倘若特別關注這些領域在其邊界交會之 處,經常可見相互之間的 tension(緊張)關 係所激起的掙扎與衝突,富含巨大能量,並 且不斷地來回探索自我與他者之間互為主體 的可能性。
這些不同的文化、經濟、政治、空間領域的 複層交疊所產生的矛盾與趣味,可以從跨國 的、國家的、城市的與身體的向度上來察覺 與探索。
作為世界體體系中一個複雜結構的蓬萊島 嶼,正在展現如何面對全球性物質與文化的 「遊牧主義」(nomadism),將物質與文化 透過領域的埠口(port)作為結構通行點控制 進口(inport),透過島嶼有機體的基因轉譯, 再向外出口(export)。
憑藉人口、語言、飲食、文化、宗教信仰與 價值觀的交流,與台灣都市與鄉村的實質的 空間環境,構成相互交織的圖像,彼此之間 的自我生成,不斷掙扎徘徊於對建築空間環 境的直覺判斷與知識學習,並相互滲透後轉 化為台灣自身獨特的在地基因,從吸納到外 溢,展開新的實踐行動,希冀從中找到自身 在區域及全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