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入口主視覺壓縮-01.jpg

Island 2030 : Global Issues, Local Matters

島嶼、再生、永續

Islands, Regeneration, Sustainability

島嶼的研究,近年來成為新顯學,在後疫情時代,更帶入了全球新的世界觀點,重思島嶼在全球所扮演之關鍵性角色。2020 年開始,劉舜仁老師在⟪澎湖⟫進行循環永續創生計畫,鄭泰昇老師帶領團隊進行 ⟪馬祖⟫的再造歷史現場統籌計畫,為當代極富挑戰性與實驗性的整合設計議題,為了將真實的場域帶入設計課程實作,提升學生對微觀與巨觀永續設計之操作能力,本學期研究所設計課程首先以【Islands2030: Global Issues, Local Matters】為主題,探索島嶼在普世價值與全球議題所面臨的挑戰,接續的設計題目,以【島嶼、再生、永續】為切入重點,重思島嶼再生的想像與願景,操作實驗性設計構想,發展與累積對島嶼之設計研究論述。

「島嶼」是自然形成的領土,具有特殊的地質、風景、歷史、生態與社會文化現象,島嶼的自然海洋邊境,加上山與海的體驗感,透過人與物質、知識的流動性,提供對於島嶼不同的想像,後疫情時代的衝擊、邊緣政治的影響、與全球地方化的思潮,值得我們重新想像「臺灣」的島嶼願景—某種世界邊界上的島嶼再生脈絡想像。

本課程探討島嶼的歷史脈絡、永續發展、地方創生、以及文化保存再生的承續,選擇⟪澎湖⟫、 ⟪馬祖⟫二個島嶼為實際操作場域,主要是依據其特殊屬性與領域規模大小,得以從島嶼的環境、空間、歷史與地理脈絡到地方創生,進行全面的設計思考,同時針對島嶼願景的轉譯再生,提出前瞻性的願景論述,具體的目標包括:

1. 重思、建構「島嶼」之想像與願景
澎湖—低碳島嶼:導入設計的跨域整合,啟動循環經濟—建構永續循環、地方創生之島嶼型生態循環系統。

馬祖—島嶼博物館:以設計介入進行島嶼戰地轉身•轉譯再生,建構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島嶼博物館。


2. 發展以「島嶼」為中心之環境與設計系統論述

3. 操作前瞻性、實驗性的設計構想,加強論述與設計雙向的訓練

Team A

循.洄

Circulation & Creation

永續發展是 21 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一個主要議題,當代全球化所驅動的跨界經濟、社會變遷以及環境風險等,正是永續發展的三個基本概念:生產(經濟)、生活(社會)以及生態(環境),而落實永續發展的中心原則──「全球思考、地方行動」與全球地方連結(global-local nexus)更是互相呼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城市彼此牽連在一起,看似孤立的島嶼也深受全球變遷的影響,經濟、生態、能源、觀光、教育......等等議題,島嶼的挑戰將會是全球永續發展的前線。

綜觀澎湖與馬祖的歷史以及經濟發展可以看出其共同性的問題-觀光衝擊、漁業枯竭、人口問題、及環境問題這四大方向,我們希望透過澎湖-循環再生;馬祖-洄游創生的方式來回應這些島內問題,並且將兩座島推向國際教育發展。

我們開始思考澎湖與馬祖如何使用各自的方式來解決島嶼目前的處境,澎湖面對產業日漸凋零的聚落,利用環境教育重塑屬於當地意識,書寫新赤崁印象。


以白沙鄉赤崁村東北角的設計基地作為社區再造的觸發器,冀望講人流活動再次引入社區,在冬夏季極端的氣候下分別舉辦再生建築營跟海廢創作營,創造居民與遊客、學院的對話,重拾對自然地景、社區歷史的連結。

馬祖則轉譯過去戰略防線,成為新島嶼文化帶,以聚落生活連結帶動據點,守護島嶼文化精神。以環繞南竿島的據點作為文化循洄站,每個據點依據在地聚落生活或生態環境,在四季交替的過程中,隨需求轉換機能,包括活絡聚落生活交流、歷史再現、環境保育、產業轉型等等,作為島嶼聚落日常生活的延伸,並提供居民與企業、遊客交流的空間。

循洄logo-01.png

​循洄

「循」—「巡」代表沿某一路線來回的狀態。澎湖四面環海、季風強烈、海洋資源豐富,居民取之於自然也用之於自然,每日的潮差生態與每季的洋流季風,使得聚落生活跟隨著自然作息衍伸出特殊的時間週期,「循」代表著循環與再生,澎湖現況人口外移、經濟仰賴觀光,但是當地聚落文化價值高、在地材料運用的可行性大 ,赤崁村以教育的模式發展,展示材料循環再生的過程,使澎湖成為教育實驗的示範場域。

「洄」—「回」代表重新回到據點與聚落的互助精神性。馬祖人文、自然活動重疊率高,若要使據點新機能與在地重新發生連結,必須是對於生活活動有適應性的。改造軍事據點,從點到點串聯成島嶼文化帶,「洄」代表隨著季節活動生活洄繞島嶼,呼應馬祖人過去的精神—順應自然的看天模式,以整個南竿島為展示場所,成為獨一無二的馬祖島嶼博物館。

Team B

孵育實驗室

Incubation Laboratory

在2021的現今,隨著澎湖的漁業資源消耗、馬祖軍隊撤離。居民們集體 記憶中賴以為生的依靠即將消失,而島嶼之間的互動關係也不是以往不對等的關係。在這大環境的衝擊之下,開始思索著島嶼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是否趁著發展仍然穩定,有充足的資源提供嘗試,提早讓島嶼面對未來的可能處境?於是我們提出島嶼博覽會這一活動,並將主題設定為孵育實驗室,孵育實驗室意指島嶼在這衝擊之下,所經歷轉型的變革,期望在未來的五年、或是十年成為一個嶄新的復育之地。將博覽會鎖定在「孵育」兩字上,以其島嶼的環境本質出發,以馬祖的35、86據點和澎湖的白沙鄉赤 崁村落作為博覽會的會場,透過建築設計重新轉化島嶼的環境本質,進而 形塑出每座島嶼的復甦空間,將環境、島嶼歷史、自然產業重新聚焦在島嶼上。

島嶼博覽會將透過各種實驗室、日常澡堂、餐桌計畫、沈浸式旅遊等,讓人們和島嶼居民以不同以往的面向感受島嶼的美好風光及人文生活內涵,也期望這個島嶼博覽會能夠將島嶼的本質重新定義,任何參與此島嶼博覽會的人們都能轉化、復甦出獨特的島嶼記憶。

 

我們同時也想以島嶼博覽會向世界提出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島嶼賴以為生的依靠消失了,那該如何走下一步?」藉由這一議題警惕世界上大大 小小的島嶼,傳達我們認為的普世價値。

島嶼介面

島嶼在不同歷史及時空背景之下,絕大部分都是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從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歐洲不斷的侵略及佔領,雖然促進經濟與貿易的活動,但也帶來疾病與文化衝擊;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20世紀)成為各國 勢力劃分的戰場以及殖民地,戰後至今更成為各國政治角力(冷戰)與爭奪自然資源。而在現今島嶼則重新回到世界中心,成為經濟、貿易、觀光頻 繁的區域,島嶼介面的定義也不再是以往海岸線的範圍,而是最直接反映 島嶼自明性與未來想像的舞台。

我們希望透過擧辦島嶼博覽會的方式,發起「島嶼介面」的議題,邀請各國的團隊一同參與,並定期擧辦發表與嘉年華,讓島嶼的議題能夠持續發展 ,將拉長至10年的時間軸,成為一系列發展激盪的範本,反映島嶼最眞切的問題與價値

孵育實驗室

孵育作為一種動作,與「復育」不同的是復育是將舊有的事物在現今重新呈現,並沒有創新的元素融合在其中 ; 而孵育則是作為一個起始的動作,島 嶼在經過「孵育」之後,將會承接舊有的元素並以嶄新的樣貌展現於舞台之上。 實驗室是一個能夠接受「失敗」的場所,島嶼博覽會將在澎湖和馬祖建立各種實驗室,學者、藝術家、文史工作者將在實驗室內實踐他們的計畫。

澎湖 - 赤崁實驗室:赤崁教育場域再造

在2021的現今,隨著澎湖的漁業資源消耗、砂砱堆積造成的潮間帶 破壞。赤崁居民對於潮間帶的生活記憶逐漸消失,年輕人對於這片 土地的自我認同也與赤崁村漸行漸遠。 因此我們認為急需透過島嶼博覽會的方式,將議題注重在循環永續 、教育這兩件事上,以參與式實驗和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澎湖的議題能夠持續被關注,讓赤崁村成為一系列回應島嶼議題的範本,使 人們反思島嶼最眞切的問題與價値。

馬祖 - 據點實驗室:​健康慢活示範島與

過去因為軍隊的進駐,島嶼的核心主要圍繞在外圍的據點(保衛),中 間的聚落去依附這些據點,而在撤軍之後,核心不再是外圍而是重 新回到聚落。 隨著軍事政務解除、軍隊撤離,原先軍民之間依附關係消失,聚落因此沒落,但同時也拿回了為時已久自主權,當居民的生活可以逐 漸進入這些據點,原先嚴肅、緊張的空間加入澡堂、地下菜園具生活感的活動,也是對於這段歷史最好的詮釋。

孵育實驗室LOGO.jpg

Team C

傍海之人

Hi Ocean

全世界島嶼總數達5萬個以上,全世界共有52個小島型開發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與地區,在全世界小島型國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組織為小島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約佔聯合國成員的20%。小島嶼的挑戰是全球問題的最前戰線,它們產生的碳排放量不到全球的 1%,卻將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遭受嚴重的衝擊風險,他們之中許多是大型的海島國家,其海洋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極易受到海洋暖化的影響。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許多挑戰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例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資源耗竭、災害...等。同為小島嶼的台灣也理當思考在全球化下的影響,我們以澎湖與馬祖群島作為討論對象,探討在全球議題與暖化下面臨的困境與在地特點,論述可持續發展的願景與行動計畫為何。

我們先透過大方向的台灣島嶼脈絡分析至離島澎湖、馬祖的島嶼論述,將澎馬的生態、經濟、產業變化、人口諸多層面的痛點分析出來,並透過制定島嶼活化計畫:1.願景框架 2.活化關鍵 3.運作框架 4.合作組織與平台 5.行動計畫 6.活化落實設計;且將澎湖定位為symbioscape,以永續菊島為澎湖未來品牌核心,以赤崁村作為第一步發展製造所推動地方擾動、文史建檔、舉辦多方論壇、完善當地硬體設備、宣傳地方議題、人口吸引活動,期望6年後舉辦赤慶祭,展現前五年的成果。

我們將馬祖定位為datascape,以島嶼博物館為馬祖未來發展目標,以據點為實驗計畫將科技虛擬實境手法介入據點改造活化設計,因此稱為墟時再造所,我們希望先將島嶼據點掃描建檔、紀錄歷史記事,藉由硬體設施修繕完備與活化動作聯繫地方認同感,並透過論壇建立政府、地方、企業、教育等多方論壇奠基馬祖在未來國際的定位,最後以每2年舉辦島嶼祭來展現據點活化且連接國際的象徵。

 

我們作為海島上的一份子,希望透過科學觸發永續革命的島嶼時代,用創新觸發在地活力的島嶼時代,用教育觸發文化延續的島嶼時代,因此發表多面向的行動計畫與多方合作的可能性奠定澎湖、馬祖國際地位,甚至用此活化計畫放大至台灣本島,回應「島嶼之聲是全球之擇」,我們是傍海之人,海洋與島人的關係沒有消失,只是需要再次被看見而已。

這一次,請跟著我們一起,再次看海,聽聽人與海的故事。

MarchII Island Design Exhibition: Island is landing

島嶼的挑戰是全球問題的最前戰線!

Islands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facing global problems !

現今是島嶼時代,在過去幾年間,無論是疫情還是全球暖化現象,都使世界各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島嶼化現象,「island-ing」是現在進行式,同時也是未來進行式。

島嶼相對偏遠面積普遍較小,易受到氣候變化等環境挑戰的影響,由於海平面日益升高, 逐漸在「消失」或「碎裂」當中。Island象徵了過往所遺失的榮景以及人文文化將重新轉譯,並定義島嶼的自我本質和認同 ; Is landing 則代表著島嶼在經過重生之後,重新登上人們所關注的舞台,並與國際重新接軌。


歷經過繁華到沒落的「澎湖」以及百廢待擧的「馬祖」正準備以全新的姿態面對這樣的「island-ing」,她們不再只是台灣的離島,而是眾多島嶼鏈中重要的一環。我們一路洞察並思索島嶼的美麗與脆弱以及島嶼帶給人類的夢想與夢魘,這些都是島嶼矛盾與迷人之處。我們將提出我們對於島嶼2030的願景與宣言,思索並洞察島嶼的本
質,建立對於島嶼的論述。

地點:成大創意基地C-Hub一樓

​時間:2022 . 01 . 15 - 17

2022 亞洲韌性城市設計競圖

DRIA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2022

Regenerative Singapore. A carbon negative city in Asia-Pacific

As Singapore moves toward a more climate resilient and sensitive development, it has pledged to further decrease its carbon emission by 36% from 2005 to 2030. But with the underlying existential threats the world is fac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at countries take a step further in tackling carbon emissions transcending mere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regenerative approach. The competition builds on the case to make Singapore a carbon negative (climate positive) country in Asia-Pacific region u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 creating a regional carbon sink. This is also to realign Singapore’s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its future needs to be climate sensitive, accounting for its carbon footprint dur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decommissioning phase to help reduce and absorb the CO2 emissions.

篤加綠洲計畫

Oasis Plan of Tukka

​台南七股 篤加社區

Tukka Village, Qigu, Tainan

台南七股區,以養殖魚塭為主要產業,如同台灣普遍的鄉村聚落一樣,面臨著人口老化、人口外流、產業沒落等等問題。

而在篤加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篤加的魚塭地景,因為養殖技術的改變,從過去的寬廣且淺坪到現在的窄小且深坪,甚至到近年逐漸被光電板取代,或是成為工業廠房。過去人們行走的狹窄塭堤也逐漸開闢成為車輛行駛的柏油路,篤加極具特色的紋理正在逐漸改變。

篤加魚塭總伴隨著漁夫的工寮,這些工寮不僅是漁夫們工作之餘的休息空間,也是彼此聯絡感情的社交空間,是篤加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場域。當魚塭逐漸被工業取代,塭堤上的工寮也將失去最初的功能。這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未來沒有魚塭的工寮將成為什麼樣的存在? 或許成為開放給大眾使用的共享工寮會是一個機會。

篤加綠洲計畫,便是在未來工業化蔓延的背景下誕生的一系列願景。藉由水資源系統,創造特殊的地景空間與活動,企圖達到社交的重新連結,包括老年人、孩童與青年回流,如同過去先民藉由地理環境,創造輝煌的養殖漁業,收穫富裕的魚貨與生活水平。

我們透過篤加水系統的現況,加以整合、改善並再利用,並且藉由這個新的水循環系統,創造一系列不同的藍綠帶與社交、活動的空間,串聯聚落內部的生活與外圍魚塭的養殖產業,試圖訴說工業化的另一個可能性。接著,我們透過下挖,創造時空跳脫感,反映魚塭地景與工業建築的空間差異,進而凸顯先民在此生根的歷史和與自然環境妥協而衍生出的特殊景觀。同時,我們希望藉由水的系統、地景的形塑,達到社交的重新連結,包括不同年齡面向的人們與產業。

180x180版面-已壓縮_page-0001.jpg
180x180版面-已壓縮_page-000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