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臨地構竹
- 輔具介入莿竹加工與在地構築之研究

臨地構竹
- 輔具介入莿竹加工與在地構築之研究

Bamboo Tectonics from the Origin to the Site
- The Study of Jig-assisted Thorny Bamboo Processing and Lo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臨地構竹
- 輔具介入莿竹加工與在地構築之研究

自然脈動 Nature Pulsing

蘇禾豐 He-Feng Su
指導:簡聖芬 沈揚庭
關鍵字:莿竹、輔具加工、在地構築

在國際減碳與資源循環趨勢下,各國都面臨永續發展的具體挑戰,為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
標(SDGs),竹子因其經濟和環境價値,已成為發展潛力極高且最符合世界趨勢的綠色資材。
目前臺灣在竹構築方面,正找尋自身在地性語彙,建築設計者、竹工藝師傅、參與使用者,三者角色之間需要如何協同,延續傳統並創造新價値?

莿竹(Bambusa stenostachya),產地位於臺灣西南惡地區域,因其叢生與帶刺的特性難以採伐。過去曾應用於多種建築形式,如竹籠茨與竹圍籬,然而因產業外移、人力老化、人工與作業成本高等因素,衝擊早期穩定之竹產業根基,面臨產業鏈消失與竹工藝凋零。如今成為市面相對稀少且地緣性高的竹材,供給端與需求端皆迫切地需要開發。莿竹材料性質相比其他經濟竹種為中上,不同於孟宗竹和桂竹,壁厚、管徑粗,因此有更多加工使用的可能性。

全竹利用,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材料使用思維,跳脫以往利用部位都是特定規格化之竹桿,使全竹都能有不同應用。在建築方面,原料不易採集之結構建材,因原採伐與殘留物利用之觀念改變,從設計端與結構規劃,重新思考構件如何更自然的選材,提升價値與系統性利用。

本研究採用實作探索方式,藉由實際探訪莿竹發源地,分為前期對於基地與莿竹的調查分析
,中期原竹加工技術研究與輔具原型開發,後期以結構單元設計與工序整合前述研究,提出臨地構竹三點關鍵要素:
1.全竹利用之原竹工法
2.多角度加工之輔具開發
3.在地構竹工作站之組成

本研究提出臨地構竹之設計規劃,以採集之難處與傳承竹工藝作為出發點,發展產地到工地的原竹工法,達成在地採集、在地加工、在地組構的核心目標。擴展莿竹管椅之傳統半貫穿式榫接工法,達成多角度竹管接合,作為單元搭接構件,應用數位模型模擬,透過電動手工具結合輔具的加工方式,延續既有竹構形式,以全竹利用的概念克服原竹管的不均一性,發展可協力加工之竹結構單元與參與式工序。

以故有采竹之鄉美名的臺南龍崎作為基地,透過構築系統的整合,重新思考竹材料應用,並延續匠師經驗,在組構邏輯與施工尺度的合理性上,期望與在地相連結。

bottom of page